|
作者:一博科技+ V8 f, t2 H/ T4 I* |0 [; b
! y6 b) s& C; M6 i) g& h: d
“喂,听得到吗?”: l0 m4 N4 Q, S, B+ I0 a
小陈的思绪从胡思乱想中被拉了回来。. Z3 g8 [( @) u$ s
+ R9 ]% V7 {7 K“嗯嗯,会的。”
) G8 \- E, }4 \8 Q" H6 s; r+ ?/ @) @; Z- d1 c) ?
“那你帮我看一下,我这里有个用测试夹具测试的项目出了问题。”) h! b& z s8 r* s' x. v
小陈看了一下相关的测试报告,大概是一个这样的项目:9 C0 b! W3 N7 d7 }
- A; H2 _ \" s0 T% d( c
$ P" V1 W0 l1 e0 v; L2 O中间绿色的板子为需要测试的DUT,只是很简单几段3-4inch的延时线外加上两个连接器而已。这样子封装的连接器性能通常也不错,板子比较薄,全是表底层走线,过孔做的再差也不应该有太大影响,板上也没有stub,按理来说,DUT的损耗应该挺线性的,不存在太多阻抗不连续点,在小陈的想象中,应该是一个这样子的测试结果:) q$ f9 O2 F. Y( i; [
1 Z& N/ X- \- `6 N& K" |% l
可是接着往下看测试报告,客户那边的测试结果却吓了我一大跳:4 u6 a( W ?$ f" |# ?9 Y
' S b$ N2 R2 {& W- jWTF?5GHz处损耗达到21dB?!换算成走线的话这差不多得是30inch的FR4啊!
& @) ]$ L# P3 `. o. P$ X1 c! M5 D7 x" h1 F y! e7 P9 ` o1 u
小陈赶紧往上翻看了一下测试结构,不对啊,测试夹具只有巴掌大,却做出了半米长的效果,这是什么魔法?" Q3 T" z- D$ q
/ R* ^9 U; S4 H- [: g
转念一想,小陈释然了,在仿真软件中搭出了推测的拓扑,果不其然:
. T0 t6 g2 H. K) X3 l% s
0 S6 ~& |8 @5 Z原来,该夹具使用的是焊接式SMA,并且焊接时将SMA头的针脚全部没入了PCB中,如果走线与SMA头同一面的话,整个SMA头的信号针将成为一个stub,加上底部的锡球,这个stub将超过4mm。并且要保证能将SMA头插进去并且焊上,这里的金属化孔会做的比较大,导致这里阻抗较低,stub将会吸走更多的能量,造成更大的反射。
/ n Y. U* ^& I$ F
' E" m8 d! k- ]9 b1 Y7 N问题找了出来,客户也放心了。看来测试夹具不仅仅是简单的把被测物延伸出来连上仪器。你还需要根据被测物的结构考虑可测试性;需要去减少夹具本身对测试结果的影响;需要根据信号协议考虑是否要去除夹具本身的影响;需要考虑什么样的测试方案是成本最低,效率最高的;需要考虑如何能覆盖所有的测试需求••••这些东西跟层叠一样,是需要进行取舍的。1 ~0 x) I, ?% l: R0 l0 J* Y
+ Z0 }. M& Z, \* [" _* r5 H那我们会不会做测试夹具呢?应该是会的吧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