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一博科技. x- C) X, i+ i: j4 g6 B% j
. V/ z* ^" E* k& v
IEEE802.3标准有个框架,框架里分不同的子层(sublayer),每个子层各司其职,上下子层之间进行沟通协作,彼此间有沟通的方式,最后达到上下贯通、完成信息传递。就好比是一栋办公楼,顶楼分配给总裁,次高层给高管……,一楼分配给一线员工。总裁下达目标,高管负责制定总的执行方针,层层往下传达,每一层又各司其职,对上层下达的任务进行细化,最后达到一线员工手里的就是具体的任务,一线员工再出去服务于客户。
1 }5 G5 A3 p" p/ }$ g ! ^$ `8 F' _/ x8 `# m3 ^
图1 IEEE802.3 Standard构架
, B8 z% P. l& _/ D/ a" e7 L
( F# e7 R2 A( P2 q6 |对于客户来说,面对的就是一线员工,那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一线员工,也是很多工程师最为熟悉的子层:PHY。PHY分LAN PHY、WAN PHY,比如基于基带媒介的10GBase Serial PHY就有如下几种:
2 M1 t/ o- K, h' v+ }5 C( F5 M' l* q) A
今天我们着重讲LAN PHY,所以在后文中全部用PHY代替 LAN PHY。讲到PHY,就得提提它的上级:MAC。是不是对它俩很熟?那它们的全名叫什么?各自负责的职责是什么?很多人对它俩的认识停留在似曾相识的阶段,说了解吧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。6 `6 Q+ W4 n# V* Q
* |( c$ T+ G) [( K& c% tMAC(Media Access Control),在OSI(开放式系统互连)参考模型下,属于数据链路层,它向上服务的对象有LLC(Logical Link Control逻辑链路控制)子层、或其它ISO/IEC局域网国际标准MAC服务的用户,如下图所示:" q' T9 Z9 k7 d, x6 c
2 e# X8 f9 @* D& S1 e( j9 x/ f2 c
MAC需与其上层沟通,还需与其下层PHY沟通,其中MAC与上层沟通会完成以下两个任务:: [1 ?, i$ f: p% m5 A1 Z, N
; l$ P) k+ U' M( U2 r' i
在IEEE802.3标准里,任何两个不同子层之间的信息传递必须有依可循,定个沟通的方式(即标准),好让这两个子层之间能顺利给彼此发送消息,不然就是鸡同鸭讲。
1 B& b( F( y- f/ K- s9 V下面我们把MAC到PHY、PHY到PHY这两个子层之间的通信框架拎出来,把它们放在一个框图下对各个接口协议进行说明,其中PHY如下图红框所示,它包含了许多功能模块。
$ ]+ {' v, }* c
U: R- b, w5 r图2 MAC与PHY框架 ( p) u8 z, s' u" {5 B. E1 q& |& C2 v
% o5 i- @- U7 I: Z
, _( j& A' i- e/ l2 R• MAC和PHY(Physical layer device)之间称为MII(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,介质独立接口),它可以有多种协议,比如MII、XMII、GMII、XLGMII……
' J6 W- l( N% ~0 M2 O: I
; M9 e1 M8 h: r2 f• PHY与PHY之间进行通信的接口称为MDI(Medium Dependent Interface,媒介专用接口),媒介有背板、Cable、光纤……,因媒介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通信协议;数率的不同又会有不同的通信协议,媒介和数率两两组合就可以变幻出许多种通信协议,比如10GBase-KR、40GBase-CR4、100GBase-SR10……3 Q9 m6 S2 n+ | z! T' J
6 s) c+ X7 ^1 p/ \• 而PHY这一层里,即PHY内部,它包含了多个功能模块,功能模块间的通信也相应地会有接口协议,比如*AUI、nPPI……
) ? w% {: R# K6 C y" L* i2 G6 O
其中,每个PHY的功能模块的多少会因需要的不同而有所增减,比如:
Z! L9 f$ ~/ q( T. s* h 在100Base-T应用场景下没有PMD;: |$ v4 A' W C4 V
只有10GBase-R、40GBase-R、100GBase-R的PCS需要FEC;3 A" j$ N% m, r+ }. g& ]
40GBase-R的PCS需要2个PMA、100GBase-R的PCS需要3个PMA;
8 _5 ^6 ]$ e7 L3 t 只有≥1Gbps以上的背板应用场景才会用到AN;
' Q- W) a7 A+ v- w B- H4 k4 L……
2 _+ E( x+ O4 S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