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摘要】上篇文章介绍了PECL/CML/LVDS这几种高速差分接口电路结构、原理,本文将从这几种接口 的互联硬件设计对这几种接口作进一步详细介绍。
9 p# s; P6 v+ a# `8 z1 LVPECL与LVPECL之间的连接LVPECL 到LVPECL 的连接分直流耦合和交流耦合两种形式& K. F; R4 ~( w5 R3 p
1.1 直流耦合LVPECL 负载一般考虑是通过50Ω接到Vcc-2V 的电源上,一般该电源是不存在的,通常的做法是利用电阻分压网络做等效电路,如图3.1 中所示,该等效电路应满足如下方程:: R0 _& T! a% f
wl11uoltlks64012801943.jpg
7 T& U4 ~. r$ ^( u+ K" ?图3.1 等效电路0 p3 H3 c, ~* b4 H
Vcc ? 2 V = Vcc R2/(R1+R2)5 F, z8 k8 ]5 m( z
R1*R2/(R1 + R2)=50Ω
2 T/ E% p; }( ^解上面方程组,得到:6 a( t' {6 {5 s, t* e
R1 = 50VCC/(VCC-2V) R2 = 25VCC
4 D- D) l" ~# o$ S图3.2 给出了这两种供电情况时的详细电路。
" J: x. f$ V* O; Z
y4jrfwjzf1k64012802044.jpg
3 g: U: o: r& Y5 V0 H$ t( ^ n
图3.2 PECL电路之间直流耦合
% v! q6 |; {9 r( r+ A" W- X$ {: b在3.3V 供电时,电阻按5%的精度选取,R1为130Ω,R2为82Ω;在5V 供电时(此时为PECL电平),R1为82Ω,R2为130Ω。. {9 c1 P* |' b3 M& m/ T. t
1.2 交流耦合PECL 的输出共模电压需固定在Vcc-1.3V,在选择直流偏置电阻时仅需该电阻能够提供
# w7 l8 H `4 m1 c14mA 到地的通路,这样R1=(Vcc-1.3V)/14mA。在3.3V 供电时,R1=142Ω,5V 供电时,R1=270Ω。然而这种方式给出的交流负载阻抗低于50Ω,在实际应用中,3.3V 供电时,R1 可以从142Ω到200Ω之间选取,5V 供电时,R1 可以从270Ω到350Ω之间选取,原则是让输出波形达到最佳。1 w) h' f- O& z7 l5 O
图3.3中分别给出了两种电路结构,在图3.3 (a)有一个缺点就是它的功耗较大,当对功耗有要求时,可以采用图3.3(b)所示电路结构。; \$ b& q# Q. l4 N% l6 m% ^4 E$ e
yneyxqtvq3w64012802144.jpg
5 k7 r: h$ t, a9 `' G( \$ t图3.3 PECL电路间交流耦合
, w, A" A0 }8 E' V% ?在图3.3 (a)中,R2和R3通常选取:
( T0 {$ r+ F) R! N( P" ]) g$ Z1 L' @" {R2 = 82 ? / R3 = 130 ? +3.3 V供电时4 @% r w' R9 D7 j+ Q# m
R2 = 68 ? / R3 = 180 ? +5 V供电时4 N& [5 P/ M" t! _2 A9 f, Y
在图3.3 (b)中,R2和R3通常选取:
* ^* c x: W" X V1 K( m0 R$ UR2 = 2.7 K? / R3 = 4.3 K? +3.3 V供电时) y3 i8 r4 A! }
R2 = 2.7 K? / R3 = 7.8 K? +5 V供电时
8 [3 P4 K6 c( G, u6 M( n R+ O
21yss4rtpir64012802244.jpg
$ o- y$ y8 e; M9 ?) ~2 LVDS与LVDS接口的连接LVDS 用于低压差分信号点到点的传输,该方式有三大优点,从而使得它更具有吸引力:% B s7 ?: r6 ?9 }
(1)LVDS 传输的信号摆幅小,从而功耗低,一般差分线上电流不超过4mA,负载阻抗为100Ω。这一特征使它适合做并行数据传输。
4 V8 d T2 o6 a( n) q(2)LVDS 信号摆幅小,从而使得该结构可以在2.4V 的低电压下工作。* B' z' T. A/ A
(3)LVDS 输入单端信号电压可以从0V 到2.4V 变化,单端信号摆幅为400mV,这样允许输入共模电压从0.2V 到2.2V范围内变化,也就是说LVDS 允许收发两端地电势有±1V的落差。$ U9 f( l' X3 q% {7 Z# f
uc3almpmz2u64012802344.png
" [7 K3 R# w0 M& v
图3.4 LVDS间连接, Y; G5 \: p( P5 Y0 G
因为LVDS 的输入与输出都是内匹配的,所以LVDS 间的连接可以如图3.4那样直接连接。但在设计时需要确认芯片内部,其接收端差分线对间是否已有100Ω电阻匹配,若没有则需在外面加100Ω电阻,电阻需靠近接收端放置。
# l- U2 V8 E0 J0 [3 CML电平之间的连接CML 是所有高速数据接口形式中最简单的一种,它的输入与输出是匹配好的,从而减少了外围器件,也更适合于在高的频段工作。它所提供的信号摆幅较小,从而功耗更低。/ z! j1 P7 c3 w* T
gid4kpuerry64012802444.jpg
6 \" j# V! G; p: O/ @. ~. aCML 接口的输出电路形式是一个差分对,该差分对的集电极电阻为50Ω。假定CML 输出负载为一50Ω上拉电阻,则单端CML 输出信号的摆幅为Vcc~Vcc-0.4V。在这种情况下,差分输出信号摆幅为800mV,共模电压为Vcc-0.2V。若CML输出采用交流耦合至50Ω负载,这时的直流阻抗有集电极电阻决定,为50Ω,CML 输出共模电压变为Vcc-0.4V,差分信号摆幅仍为800mV。
8 b2 Z3 ?1 J. b# MCML 到CML 之间连接分两种情况:
+ O: d% J2 G' ~6 d(1)当收发两端的器件使用相同的电源时,CML 到CML 可以采用直流耦合方式,这时不需加任何器件;
) K# e4 o7 Y# ?+ ?(2)当收发两端器件采用不同电源时,一般要考虑交流耦合,如图3.5 中所示,注意这时选用的耦合电容要足够大,以避免在较长连0 或连1 情况出现时,接收端差分电压变小。
( ?+ K+ X& d+ B+ l e5 l/ m# ^
bxsporlxbwj64012802544.jpg
( ^* ~3 O+ A7 I5 ^9 r/ r
图3.5 CML接口间连接
) I+ n) n7 ^* q( l ~4 LVPECL到CML的连接4.1 交流耦合LVDS到CML的交流耦合连接方式如图3.6 所示。在LVPECL的两个输出端各加一个到地的偏置电阻,电阻值选取范围可以从142Ω到200Ω。如果LVPECL 的输出信号摆幅大于CML 的接收范围,可以在信号通道上串一个25Ω的电阻,这时CML 输入端的电压摆幅变为原来的0.67 倍。& W& e! T8 t9 U! w, G* y
rspajywbr5b64012802644.jpg
, {7 ?% T J) q+ `, f9 [) i
图3.6 LVPECL到CML的交流耦合连接
' f) Q( b6 B; ]% U- U6 K4.2 直流耦合在LVPECL 到CML 的直流耦合连接方式中需要一个电平转换网络,如图3.7(a)中所示。该电平转换网络的作用是匹配LVPECL 的输出与CML的输入共模电压。一般要求该电平转换网络引入的损耗要小,以保证LVPECL 的输出经过衰减后仍能满足CML 输入灵敏度的要求;另外还要求自LVPECL端看到的负载阻抗近似为50Ω。下面以LVPECL驱动MAX3875 的( H4 H7 I7 C' `# W9 G( ~
rt5xy5lbv1h64012802744.jpg
7 g7 e9 a% M! C+ [, S5 R(a)直流耦合时电阻网络; M' k$ j. r/ v- r1 g
hcv2voi25ly64012802844.jpg
3 p9 T$ G/ r* U
(b)直流耦合连接
/ X8 ~& F7 T5 U, M$ ?图3.7 LVPECL到CML的直流耦合连接; O9 } r4 y% S* |$ \. b
CML 输入为例说明该电平转换网络。如前所述,电阻网络需满足:
P0 x2 d( T- W9 b% O' XVA = VCC - 2.0V = R2·VCC /(R2 + R1//(R3 + 50Ω)). t: @9 G% N8 `
VB = VCC - 0.2V = (VCC·R3 + 50Ω·(VCC - 1.3V))/(R3 + 50Ω)
7 h$ H9 f4 |( j1 R" p2 J% \& E4 sZin = R1// R2 // (R3 + 50 ?)= 50 ?+ B5 D3 C7 T5 B) r5 |1 r2 ^2 U
Gain = 50 /(R3 + 50) ≥ 0.125
9 ^% \+ L- A' Y1 u/ |3 J& z求解上面的方程组,我们得到R1=182Ω,R2=82Ω,R3=290Ω,VA=1.35V,VB=3.11V,Gain=0.147,Zin=49Ω。
/ }# E' v1 i& v! R0 g/ W3 T( _5 XLVPECL 到MAX3875 的直流耦合结构如图3.7(b) 所示。对于其它产品的CML 输入,最小共模电压和灵敏度可能不同,设计时可修改VB值,再根据上面的公式计算所需的阻值。
l/ ?3 K) b7 h
kdaiyez4i5064012802945.jpg
7 c4 ]6 S8 F+ C( ]# \; P3 ^4 [
5 CML到LVPECL的连接图3.8中,给出了CML到LVPECL的交流耦合连接。由于CML与LVPECL接口的中心电平不同,( \& w- `1 G" q3 n) Q9 ] i
mvtuipzb5sb64012803045.jpg
4 J" M# P* N: Z0 x# S+ _
图3.8 CML到LVPECL的交流耦合连接6 f9 B. X# _9 P& Y) Z0 W
通常采用交流耦合,LVPECL输入接口需要外加直流偏置,保证中心电平在VCC-1.3V,图8(a)、(b)分别是外部加直流偏置电阻的连接方式。其中,(a)的连接方式功耗较低。(c)为芯片内已有直流偏置时的连接电路。* x* {# s) w2 F+ L6 ]* M) @
6 LVPECL到LVDS的连接6.1 直流耦合LVPECL到LVDS 的直流耦合结构需要一个电阻网络,如图3.9中所示,设计该网络时有这样几点必须考虑:首先,我们知道当负载是50Ω接到Vcc-2V 时,LVPECL 的输出性能是最优的,因此我们考虑该电阻网络应该与最优负载等效;然后我们还要考虑该电阻网络引入的衰减不应太大,LVPECL 输出信号经衰减后仍能落在LVDS 的有效输入范围内。注意LVDS 的输入差分阻抗为100Ω,或者每个单端到虚拟地为50Ω,该阻抗不提供直流通路,这里意味着LVDS输入交流阻抗与直流阻抗不等.经计算,电阻值为:R1=182Ω,R2=48Ω,R3=48Ω。电阻靠近接收侧放置。
+ j9 ?1 a5 _) ^( b( j% M O! h
acj33t2p5cn64012803145.jpg
5 p- }9 K1 h- s7 ^/ {( n. Q! ^. \图3.9 LVPECL到LVDS的直流耦合结构* m& G* x# a* P0 t( P2 h- R
6.2 交流耦合LVPECL 到LVDS 的交流耦合结构如图3.10 所示,LVPECL 的输出端到地需加直流偏置电阻(142Ω到200Ω),同时信号通道上一定要串接50Ω电阻,以提供一定衰减。LVDS 的输入端到地需加5KΩ电阻,以提供近似0.86V 的共模电压。- ^, e* o8 ?, M( b7 n' G
q21qfh0bazj64012803245.jpg
& U+ I2 j8 ?( w
图3.10 LVPECL到LVDS的交流耦合结构1 W1 d( `2 k" |9 R( `7 k
7 LVDS到LVPECL的连接7.1 直流耦合LVDS到LVPECL 的直流耦合结构中需要加一个电阻网络,如图3.11 所示,该电阻网络完成直流电平的转换。LVDS输出电平为1.2V,LVPECL的输入电平为Vcc-1.3V。LVDS 的输出是以地为基准,而LVPECL 的输入是以电源为基准,这要求考虑电阻网络时应注意LVDS 的输出电位不应对供电电源敏感;
! y2 }( u5 R- n/ |另一个问题是需要在功耗和速度方面折中考虑,如果电阻值取的较小,可以允许电路在更高的速度下工作,但功耗较大,LVDS 的输出性能容易受电源的波动影响;
$ F* t: e" I; t; _* J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考虑电阻网络与传输线的匹配。经计算,电阻值选取为:R1=374Ω,R2=249Ω,R3=402Ω,VA=1.2V,VB=2.0V,RIN=49Ω,Gain=0.62。LVDS 的最小差分输出信号摆幅为500mV,在上面结构中加到LVPECL 输入端的信号摆幅变为310mV,该幅度低于LVPECL 的输入标准,但对于绝大多数MAXIM 公司的LVPECL 电路来说,该信号幅度是足够的。设计中可根据器件的实际性能作出自己的判断。9 p2 f2 S O* M
xd5d0ze1hjk64012803345.jpg
r2 W0 o& F: d2 E1 B图3.11 LVDS到LVPECL的直流耦合结构
$ ]2 i4 M J y! e# Q, s5 I7.2 交流耦合LVDS 到LVPECL 的交流耦合结构较为简单,只需要LVPECL输入侧加直流偏置,满足其中心电压的要求。图3.12 (a)、(b)两种为常用到的结构。% H5 _# K: T: h& l2 K
wutum0oi3rq64012803445.jpg
5 P8 O! ?' {0 R; w9 G: i图 3.12 LVDS到LVPECL的交流耦合结构0 l" X% r4 l$ m: |' a% w. \
8 CML到LVDS的连接CML到LVDS的连接通常采用交流耦合结构,图3.13、14给出了两种电路结构,需注意CML 的输出信号摆幅应落在LVDS 的有效工作范围内。
8 p6 L' y( L5 u2 v# ^
wdenc05bpg164012803545.png
1 V& K% @3 @) [% f( r% ]1 J
图3.13 CML到LVDS的交流耦合结构, G! C& j: h; h6 y/ S0 c) Z
fj4kqyxxna464012803645.jpg
6 p0 Y, o6 s v& F( M: {3 k
图3.14 CML到LVDS的交流耦合结构# G }( y0 S5 e, H
9 差分信号设计原则在差分信号传输设计中,不同类型的差分线,其输入输出的中心电平不同,摆幅也不同。但设计中,以下设计原则还是比较通用的。9 g* f" M1 u v9 u: X8 ^! F( p) H
v2fpbj3v4hc64012803746.jpg
/ q* a6 q! Z3 P* w
(1)差分线的正、负端要求等长。一般来说,对于155Mbps的差分线对,其长度差应控制在160mil以内,建议控制在80mil以内;622Mbps的差分线对,控制在40mil以内;其余按速率类推,或根据datasheet推荐的值进行约束。' F$ O/ l, ]$ |# A, T% e) g
(2)差分阻抗控制在100 +/-10%Ω。
- e' k8 E0 r% |& S" M5 T(3)数据差分线与其它非时钟信号线的边到边间距应大于2倍线宽,与时钟信号线或时钟差分线应大于3倍线宽。: n( W* C2 g9 a: i* Q" R. O% B) {
(4)一般来说,差分线在布线时尽量走内层,且要邻近平面层,表层走线尽量短;
- _7 f% k. \1 E(5)对于高速差分线为减少过孔数目,有时也允许走表层。差分线的过孔数目越少越好,在需要打过孔的情况下,差分线正、负信号线要成对打过孔,也即若正端信号线需要打过孔换层,负端信号线也需要在相应的位置打过孔。一般来说,155Mbps速率的差分线对,其过孔应数目控制在4个以内,622MGbps及1.25Gbps速率的应控制在3个以内;而2.5Gbps速率及以上的差分对,除在BGA下出线必须打过孔以及压接式接插件必须的压接过孔外,在其信号走线的其它位置尽量不要再打过孔。, ^' S# b) `8 `! a' C% G' z2 H
(6)时钟信号在不同电平间转换时,尽量采用交流耦合结构。交流耦合电容,选取不宜太小,通常1GHz以上频率选0.01μF,以下的选取0.1μF。泻放电阻和匹配电阻在PCB中的布局和选择。对于有泄放电阻或终端匹配电阻的差分接口电路,泄放电阻R1应尽量放在驱动pin附近,匹配电阻R2和R3尽量靠近接收pin;
X/ {1 e2 ]2 S8 }( C4 ~4 T(7)考虑到散热和能承受的额定功率,最好选择选择0603封装的电阻,或者0805封装的电阻,不应选用0402及更小封装的电阻,否则应具体计算该电阻上的功耗。 |